简述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并分析概括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跟着果冻考试网一起认识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希望本文能解答你当下的一些困惑。
- 1、简述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并分析概括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 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笔记
- 3、历史记忆口诀是能告我一下下
果冻考试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关于 [] 一些相关资讯,欢迎阅读!
简述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并分析概括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武帝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
(2)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3)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削弱相权;后又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杯酒释兵权”后,枢密院与三衙相互牵制。
(4)元朝: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内置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代:汉初郡、国制并行,“七国之乱”后王国开始削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王国名存实亡。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设刺史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成为州郡县三级制。
(2)唐代:沿用隋朝州县两级制,唐太宗又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后来道成州县之上行政实体。唐中后期,地方军镇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3)宋代: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察,削减节度使权力,避免了唐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将唐的“道”改为“路”,设平级四个机构,分掌军政财政司法和市场等事。它们互不统属,各自直接对中央负责。这有利于防止地方官独揽大权,因而强化了中央集权。
(4)元代:创立实行行省制度,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1)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相权不断被削弱。
(3)在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关系中,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央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权,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4)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笔记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1)汉初:“汉承秦制,郡县、封国并存,即郡国并行制度(2)削弱封国①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削弱地方权力②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内容: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封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影响:削弱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2、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他们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掌握地方上的军政财大权,成为割据的势力,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中央集权。3、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军事:(收兵权)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从各地挑选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②行政: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地方财政的一小部分归地方使用,其余全都上缴中央,由中央掌控地方财政。(2)作用: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造成了“三冗”“二积”后患。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1)内容:①河北山东山西由中央直辖,其余地区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②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③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2)意义: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初:“内朝外朝制”。汉武帝时,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参与国事,相权一分为二,以削弱相权2、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形成(2)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A、结构和职责三省: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三省得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六部:户、吏、礼、兵、刑、工B、作用:①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事效率②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③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袭3、北宋:二府三司三衙制:削弱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大权。二府:中书和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副相)三司: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掌行政、财政、军政大权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4、元朝: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长官元朝设中书省。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以前的三省,它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设左、右丞相与平章政事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宣政院统管宗教事务和西藏元后期,相权增大,君权削弱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三阶段:)1、“世官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即官职世袭。2、“察举制”汉:察举制(地方官吏察访,再举荐给中央),选拔标准----贤良、孝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一种发展了的察举制)选拔标准----门第3、“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衰落于明清。选拔标准----才学*对科举制的评价: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消极: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历史记忆口诀是能告我一下下
关于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三四课的记忆顺口溜,希望对你有帮助。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外朝成惯例,削弱相权武帝始。
尚书中书和门下,魏晋加强君主制。
隋唐两朝了不起,确立三省六部制。
三省宰相都牵制,最后裁决问皇帝。
五代宋元兵重要,另设枢密二府制。
郡国并行是西汉,五代宋辽道府县。
中央对地管理严,汉唐两朝重设监。
路府州县行省下,明清区划影响大。
选官用官有变化,逐步完善与发展。
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实行中正制。
隋唐创立科举制,唐宋元后更完善。
明清君主专制:权分六部朱元璋,革除中书和丞相。
革除之后政务多,内阁来帮成祖忙。
阁臣票拟成专责,首辅赫然真宰相。
清朝内阁议政王,康熙又设南书房。
三个机构相牵制,权力集中到帝皇。
机密大事军机出,君主专制再加强。
还有什么朝代歌什么的你可以从其他地方得到,就不多说了。
希望!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